4月16日下午,中关村管委会举办线上标准发布会,正式发布中关村标准《非接触式智能体温筛查系统技术规范》(下简称“智能测温标准”)。旷视作为标准工作组组长负责牵头智能测温标准制定工作,其中旷视产业标准资深总监梅敬青博士作为工作组代表在发布会上介绍了标准主要内容。该标准旨在发挥中关村科技创新优势,推动非接触式智能体温筛查系统规范化发展和产业化推广。
测温为什么需要制定标准?
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突发,一场有关“精度”与“温度”的战疫由此打响。体温筛查作为防疫工作的第一道防线,是重点也是关键。随着疫情形势的严峻,市场对测温产品的需求愈发迫切,因而涌现了一大批的非接触式红外人体测温仪,从手持款到架设款,形态、价位、功能原理都不尽相同。
但是作为防疫需求下形成的新技术、新产品,红外智能测温产品“百花齐放”,企业的技术路线、应用元器件等均有所差异。同时,技术及应用呈分散状态,导致产品差异较大,使该项技术无法实现深入研究与突破。
因此,制定统一适用的标准,显得尤为重要。行业需要通过一系列标准与规范的制定,确保测温产品的性能与安全,同时这也是发挥科技创新对战“疫”的支撑作用、规范市场准入原则、引导技术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全国首个智能测温团体标准正式发行!
此背景下,中关村管委会组织中关村标准化协会以及相关企业开展了中关村标准制定工作。始终冲在抗“疫”一线的旷视,此次也积极响应号召,第一时间提交了智能测温标准的立项建议书,通过标准专家评委会的评审,并担任工作组组长。
疫情就是战情,为了优质快速的完成智能测温标准的制定,作为工作组组长,旷视联合工作组成员,紧密结合智能测温领域产业发展需求,通过高频度的视频工作会议,聚焦智能测温系统的核心功能和性能,快速迭代、严谨讨论,有效推进了智能测温标准的制定工作,标准草案已通过了专家审议并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发布。
智能测温标准从系统基本构成与分类、系统功能要求、系统性能要求等方面明确了非接触式智能体温筛查系统应满足的通用技术要求,并给出了对应的试验方法。智能测温标准中规范的智能体温筛查系统采用可见光+红外测温的双光架构,通过引入AI和计算机视觉技术,解决了高人流量且佩戴口罩条件下实现非接触、无感知的体温筛查问题,同时主要功能或指标高于或等于现有标准,如测量误差优于原国家标准(如:GB/T19146 红外人体表面温度快速筛检仪),整体具有较强的领先性和创新性。
在智能测温标准的施行下,为后续非接触式的智能体温筛查系统的检测与认证,市场监管提供了标准依据,具有多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
作为防疫抗疫领域首个中关村标准,智能测温标准的制定有利于填补国内相关技术的空白,带动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健康有序发展。
-
对整个智能测温市场而言,开展智能测温标准的制定,有助于统一相关技术要求,规范行业应用模式和效果,对推动非接触式智能体温筛查系统的规范化发展和产业化应用、帮助市场有序稳定运转有重要意义。
-
使用者面对市场中参差不齐的非接触式测温产品将不再无从选择,智能测温标准提供了统一的功能、性能要求及试验标准依据,使得整体产品的“疗效”有保障,有利于疫情防控的有序展开。
旷视经验——从产品引领到标准引领
其实在疫情爆发初期,旷视便立即响应,成立“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应急项目组”,开始了一场“测温精度”火线突围战,试图用优势的 AI 技术为测温防疫工作贡献一己之力。经过十余个日夜的奋战,实现了“旷视明骥 AI 智能测温系统综合解决方案”从一个想法到实装落地,并于2月中旬率先在北京市海淀政府服务大厅与部分地铁站上线,投入到紧张的一线抗疫工作中,为全国科技企业的抗疫行动作出表率。
随着国内外防疫形势的变化,旷视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产品线,开发出平台版、便携版、Lite版、Mini版等一系列具备不同形态和功能的 AI 测温系统版本;并依据落地场景的实际需求,推出了能够灵活切换测温模式与日常模式的多种测温产品组合。
据了解,当前市面上的测温产品通常只能通过颜色明暗表示温度高低,或者要求人们逐一通过才能显现热成像数值,效率低下。此外,一般的红外探测器虽然具有非接触的优点,但是对环境和距离都很敏感,测温精度受外界影响较大。而旷视 AI 测温系统,嵌入了优势的人工智能算法,结合红外热成像技术,不但可以精确定位额头进行测温,且支持中、远多段距离测温,精度±0.3℃以内。除了最基础的测温告警,旷视面向工厂、园区、商区、企业、社区等通行场景所推出的 Koala 智能测温通行系统,还能够结合专项算法实现口罩纠正、单目标与多目标筛查等多种功能。
目前旷视推出的多类 AI 智能测温产品已经在北京百余家超市、部分三甲医院、南京某高校、政府大楼、商业园区、社区校园等场景落地并投入使用,帮助各地实现高效率、高质量、更安全的体温检测与人员管理。